行业动态

当前位置:新闻中心 > 行业动态

梦想与财富的连接路径

  专家描绘着新技术的广阔应用前景,而企业人士的提问单刀直入。12日在武汉未来科技城,一场讨论围绕纳米发电机技术应用展开,产生的思想碰撞耐人寻味。
 
  天气干燥时,与人握手会产生静电,这一现象被用在发电上。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团队研发出摩擦型纳米发电机,可以将微小震动产生的机械能转变为电能,使小型器件实现自驱动,不需要外接电源或电池。
 
  王中林曾担任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(筹)海外主任。他的团队在纳米发电机领域取得的几十项专利中,有一部分属于该实验室。去年底,在英国科学网站“物理世界”评选的“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”中,他以“自充电能源包一步实现能量的产生和储存”入选。
 
  现场演示中,王中林对着一个非常纤巧的纳米发电机吹了口气,上面10个发光二极管(LED)便亮了。他介绍,指甲盖大小的发电机用手拍拍,可产生几十伏电压;巴掌大小的发电机,可瞬时驱动600个发光二极管同时工作。对这种发电机来说,甚至人体的运动、肌肉的收缩、血液的流动,都能转化为电能。它的制造很“绿色”,身边的废弃物也能用作材料。
 
  王中林充满憧憬地描述,纳米发电机可以制作成鞋子、衣服、背包的一部分,随时为手机充电;能用在生物传感方面,监测心跳、看护老人等;能在眼下正热门的物联网起到重要作用,或者监测室内的烟雾、漏水及是否有人闯入等安全情况;女孩一走路,衣服就闪闪发光,很“拉风”……
 
  王中林勾勒出2013年至2022年纳米发电机发展的技术路线和应用领域。如何走好其产业化的“最后一米”?他很期待。
 
  然而在昨日的讨论现场,不同角度的想法产生了碰撞。
 
  来自武汉华工创业投资公司、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公司、国家开发银行湖北分行等单位的人士,提出了一个个现实的问题:“从实验室产品到规模化生产,还有多远?”“能否在某个具体应用领域,形成明确的产品形态?”“细化发展路径,才能有利于金融机构作出决策判断。”
 
  王中林认为,企业都希望立竿见影,马上见到回报。但大学实验室是前沿的研究阵地,不是今天出来一个成果,明天就能变成产品。在这种情况下,政府和工业院应加大扶持,否则今后核心技术创新会面临困难。
 
  对此,政府人士怎么看?武汉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,该市有着很好的光电产业发展环境,对于优秀成果投向市场,政府一定会大力支持,包括资金投入,但是一般需要看到相对成熟的产品。
 
  武汉东湖高新区发改局局长汪志忠介绍,政府将为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等5个新型工业院搭建资金平台,帮助成果从实验室进入孵化器,加快转化。但政府只是“帮一把”,成果产业化仍要面临商业的选择。他建议,王中林团队与投资人、企业家共同围绕产业化目标,寻找重点突破的方向。




留言备注

请输入有效手机号码